13. 鼻腔的形状和尺寸及其对于经鼻插入的适用性可能因患者而异。 在手术之前, 必须考虑
患者鼻腔的形状和尺寸, 以及患者对经鼻插入的接受度的个体差异。 切勿在经鼻插入或
取出内窥镜的过程中用力, 因为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14. 小心检查屏幕上的图像为实时图像还是录制录像, 并查看图像的方向是否符合预期。
否则, 将会增加导航难度, 并可能损坏黏膜或组织。
15. 在推进或取出内窥镜时, 以及操作弯曲部或者抽吸时, 务必观看 Ambu 显示装置或外部
监视器上的实时内窥镜图像。 否则, 可能导致黏膜或组织损伤。
16. 在抽吸之前, 确保活检阀及其阀帽均已正确连接。 在手动抽吸期间, 确保注射器尖端在
抽吸之前已完全插入工作通道端口/活检阀。 否则, 可能会使未受保护的用户面临感染
的风险。
17. 不得将内窥镜图像用作任何临床发现的独立诊断手段。 专业医护人员必须借助其他方
法, 并针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对任何发现结果进行解释与证实。 否则, 可能导致诊断延迟、
不完整或不充分。
18. 在插入或取出工作通道中的内镜诊疗器械时, 务必确保弯曲部处于笔直状态。 请勿操作
控制杆和过度用力, 因为这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伤害和/或损坏内窥镜。
19. 使用过程中不要损坏插入部。 这可能会暴露尖锐表面导致粘膜损伤, 或者可能导致产品
的某些部分留在患者体内。 将内窥镜与内镜诊疗器械配合使用时, 尤其要小心, 以避免
损坏插入部。
20. 支气管镜医生和助理应熟悉适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术的个人防护装备, 避免医护人员受
到感染。
21. 在从显示装置的图像中看到器械的远端之前, 请勿启动内窥镜中的内镜诊疗器械
(尤其是激光或电外科设备) , 因为这可能导致患者受伤或损坏内窥镜。
22. 内窥镜和有源内镜诊疗器械, 例如高频和激光器械, 不能在易燃气体中使用 (如患者气
道中存在麻醉气溶胶) 。 否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23. 发光部分散热可能导致内窥镜头端部的温度升高。 避免远端头与黏膜长时间接触,
否则可能导致黏膜损伤。
24. 在插入和取出内窥镜时, 头端部必须处于非弯曲位置。 请勿操作控制杆, 因为这可能会
伤害患者或/和损坏内窥镜。
25. 在将内窥镜丢弃到废物箱之前, 应始终按照本 使用说明书 中的说明进行目视检查,
最大限度地减少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6. 在决定支气管镜检术是否适用于患有严重心脏疾病 (例如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和最近
的心肌梗塞) , 或急性呼吸衰竭以及高碳酸血症的患者时, 使用者必须运用专业判断。 如
果计划进行经支气管活检, 则不能纠正的凝血病应予以关注。 严重并发症在上述患者类
别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27. 在极少数情况下, 使用包含氩等离子凝固 (APC) 探针和 nd-YAG 激光的内镜诊疗器械可
能会导致气体栓塞。 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适当监控患者。
28. 使用有源内镜诊疗器械时, 患者泄漏电流可能会不断叠加。 有源内镜诊疗器械必须按照
IEC 60601 分类为 "类型 CF" 或 "类型 BF" 。 否则可能导致患者泄漏电流过高和患者受伤。
29. 应始终按照相应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内镜诊疗器械。 用户务必熟悉有关正确使用
内镜诊疗器械的安全预防措施和指南, 包括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使用激光设备
和内窥镜时, 佩戴合适的防护过滤眼镜。 如果不进行上述操作, 则可能导致患者或使用
者受伤。
30. 务必按照每个产品的使用说明操作内窥镜和显示装置。 如果不进行上述操作, 则可能导
致患者或使用者受伤。
注意事项
1. 备好适用的可立即使用的备用系统, 确保万一发生设备失效的情况, 治疗程序仍可继续。
2. 与针等尖锐内镜诊疗器械搭配使用时, 小心不要损坏内窥镜。
3. 在处理头端部时应小心, 防止它与其他物体碰撞, 否则有可能会损坏内窥镜。 头端部的镜
头表面容易破碎, 并可能引起图像失真。
4. 请勿在弯曲部过分用力, 否则可能会损坏内窥镜。 弯曲部处置不当的示例包括:
– 手动扭弯。
– 在气管插管内操作, 或在感觉到阻力时仍继续操作。
– 将其插入预先造型的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 弯曲方向与导管的曲线不一致。
5. 在准备、 使用与存储时, 保持内窥镜手柄干燥。
245